中国齐笔
中国齐笔是广饶县大王镇西营一带盛产的毛笔的统称,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 为广饶县赢得了“齐笔之乡”的美誉。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山东齐笔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成为“中国四大名笔”。齐笔制作考究,制作工艺繁复,从选料到成品经150多道工序。齐笔丰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软硬适度、健劲有力,美观耐用,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规格品种已发展到100多个,年产量600万支。
齐笔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功注册“齐笔”商标、“广饶齐笔”国家地理商标。齐笔产地先后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东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齐笔传统制作工艺2013年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齐笔简介
当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的毛笔却至今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书写文化。毛笔的产地众多,山东省广饶县的齐毛笔作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中国的毛笔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名笔各有所长。浙江湖笔以羊毫制笔,毛细锋嫩,质地纯净;安徽宣笔以兔毛为原料,称为紫毫。笔锋短小犀锐,劲健有力;河北衡笔则以坚韧耐用,含墨量大为特点。与其它三类名笔相比,齐笔以它独特的工艺特色,将狼毫笔不断改革创新,独树一帜。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蒙恬造笔”的说法在古书《博物志》和《古今注》都有记载,蒙恬造笔的故事也在流传中日益丰富。相传秦朝(前221年-前206年)蒙恬在外作战时,急需向朝廷奏折求援。情急之下,他割下一捋马尾捆在木棒上沾着锅灰写了一分奏折,于是就有了毛笔。当然,随着考古的新发现, 毛笔产生的年代可能会提前,但在齐鲁大地上,齐毛笔至少为我们记录了2000多年的灿烂文化。
2000多年后,齐毛笔不仅依旧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孔孟文明,渲染着淳厚朴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养育着一方水土。广饶作为山东惟一制作齐笔的地方,它的名字同样被古时文人墨客寄予了挥之不去的遐想。
广饶县的制笔工艺一直采用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模式。过去的育兴笔庄、文山堂、文成堂都是名噪一时的老字号,规模很大,有工匠学徒几百人。如今在这里,人们仍然延续着制笔的传统,几乎家家都出笔工,专门制笔的人家有六七百户,更有不少是几十代传下来的制笔世家。制作工艺师徒相传,不断创新,已经失传的茅龙笔就是经过于保民和当地笔工合力研究出来的。
好的毛笔注重“四德”,即“尖、齐、圆、健”。笔豪聚拢时末端尖,则较易传神;笔尖压平后毫端齐,则运笔力均。“圆”说的是笔豪圆满充足,运笔时可以圆转如意;“健”则指笔的弹力。齐笔到今天仍能不负盛名,得益于它从选料开始就严格按照“四德”的要求进行制作。
毛笔的选料十分广泛,甚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兔毛、猪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以制笔。古书《岭表录异》中记载有一个笔匠找不到动物毛制笔,就割下自己的胡子做了一支笔。做出来的笔非常好用,当地的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做捐税。如今虽然不用胡须制笔,但缺少毛料的情况仍然存在。
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活,要求有很高的技术。笔工们把从选择毛料到制成笔头的过程称为“水盆”,主要是因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笔工们裸露的手臂长期遭受着石灰水的侵蚀,因此每一支毛笔中都蕴涵着制笔工人的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制笔艺人门在各道工序上的严格谨慎和不断创新,使齐笔有了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的特点,以刚柔相济、得心应手而享誉古今。
今天,齐笔的品牌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地区,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华夏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制笔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勉,铸造了齐笔的辉煌。它将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永远地传承下去。
二、齐笔历史
华夏发祥地,人文之渊薮。诞生于齐国故地的齐笔,历史源远流长,制作工艺精湛,位居笔艺之首。在记录和传播中华四千年灿烂文化中,担当了巨擘、扛鼎之殊勋。
齐笔的滥觞可推溯至新石器时期,后经蒙恬改制而成。早在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郑板桥、蒲松龄等文化群星的辉耀下,名满神州。它饱蘸着中国人文精神,泼洒下数千年华夏文化发展演进的绚烂画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其工艺薪火传承,已臻炉火纯青之境,遂为当今天下推重之笔林珍品。
三、齐笔工艺
它工艺考究,制作精良,从选料到成品需要150余道工序,注重“尖、齐、圆、健”之四德,具备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劲健有力、美观耐用之特点,以其刚柔并济、得心应手而享誉古今。从民国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尚有名噪一时的育兴笔庄、文山堂、成文堂等老字号,制笔艺人、工匠学徒遍布京津、济南等地。早期于右任、冯玉祥先生曾分别惠赐“成文堂”、“文山堂”堂号匾额,博得“毛颖之艺,技甲天下”的美誉。
四、齐笔发展
广饶县大王镇的大张淡、北张淡村一带,是齐笔的主产地。齐广饶的制笔业盛于清道光年间。当时,这一带的北石、李璩、黄璩、贾庄、张淡、封庙、韩庄等村的毛笔制作已有数百家。民国时期,制作齐笔的工匠中,涌现出了一批手艺高超的名手。如北卧石村的黄化京,李璩村的傅义三、傅学仁,张淡村的郭凤采,韩庄村的韩干臣等。其中韩干臣制作的“十八学土登瀛洲"笔颇受欢迎。笔匠除了自己肩挑笔箱串书馆、跑商号发销毛笔以外还出现了专售毛笔的笔店,济南的“成文堂”、“俊兴笔庄",天津的“育兴笔庄等,都很出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兴旺一时的笔庄,除育兴笔庄外,其余的由于社会变革等历史原因,逐渐销声匿迹。
现在的齐笔,在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集书法、篆刻、雕镂等艺术于一体,兼具使用、玩赏、收藏、馈赠价值的精品系列套装。一是象牙镶嵌宝石、黄金、狼毫套笔。二是景泰蓝狼毫套笔。三是檀香木、红、紫、黄檀木、鸡翅木、老红木等高档珍贵礼品笔,加以精美包装,更显齐笔风采。已销往日韩、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地。齐笔展厅特备“红丝石砚台”、“紫金石砚台”“徐公砚”、“歙砚”。名家字画、“牙雕工艺品”、“观赏石”文房四宝精品盒,“红木雕刻”“孙子兵法”木简等。中国齐笔集团生产的真品狼毫“礼品套装”成为中国一绝,制作的“狼毫”“白云”“东方明月”等系列产品荣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远销日、韩及欧美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