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 东营故事丨一只箢子背后的革命战争故事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量: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广饶人民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而在那个年代,有一只箢子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万分。

  箢子的主人是广饶县刘集村的女党员姜玉兰,姜玉兰的丈夫是中共刘集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刘良才。时间追溯到1925年春天,那时候,刘良才刚刚在时任山东地委委员的堂兄刘子久帮助下建立了刘集村党支部,作为身边最亲近的人,姜玉兰最先接受了刘良才宣传的先进革命思想,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拥护者。她最初就是利用这只箢子放线穗子作掩护,为刘集党支部的革命活动站岗放哨。

  1926年春节,回乡探亲的刘雨辉把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带到刘集,刘集村党支部的革命活动逐渐增多起来,活动经费越发捉襟见肘。姜玉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没白没黑地纺线、织布、纳鞋底,然后卖掉换钱,把钱交到刘良才手上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经费最紧张的时候,她竟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的嫁妆。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自1925年刘良才入党至1931年调任潍县县委书记的6年多时间里,姜玉兰倾尽一家所有,总共为刘集村党支部筹集到了200多块银元的活动经费。姜玉兰说:“想想以后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咱家过得再苦也值了!”

  1926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刘集村农会和童子团成立的日子,前一天,刘良才为大会上需要升起的红旗愁得茶不思饭不想,姜玉兰主动拿出结婚时的红布,又亲手染了黄布烘干,连夜缝制出了第一面红旗。第二天的成立大会上,绣有镰刀和斧头的第一面红旗迎风高高飘扬,远近村庄的革命群众纷纷赶来,刘良才、延伯真和刘子久等党员趁机宣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把广饶和益都北部的革命斗争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1933年,刘良才因为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法庭上,他英勇无畏、毫无惧色,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将他钉死在白浪河畔。噩耗传来,姜玉兰悲痛欲绝,但她没有被严酷的现实吓倒,决心继续做丈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敌人的扫荡,姜玉兰和她的四个儿女,决定利用晚上在家里挖一条地道,在鬼子来的时候收藏党的重要文件和解救被围的同志。她们母子五人,就是用这样的几只小箢子,一点一点地把掏出来的土偷偷倒掉,硬是挖出了一条长28米,能同时容纳五、六个人躲藏的地道,多次成功躲过了敌人的扫荡,保护了党的革命同志、机密文件以及枪支弹药。

  刘良才和姜玉兰是党的优秀儿女,是革命年代万千党员的典型代表。再看这只箢子,它虽然小小的、旧旧的,毫不起眼,但是小箢子有大精神。它的身上体现的正是无数个刘良才和姜玉兰共同铸就的“信仰坚定、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精神,无数党员和群众才能够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如今,建党百年之际,在广饶这片革命的土地上,共产主义精神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升华,已经成为广饶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广饶儿女为实现繁荣昌盛的中国梦贡献他们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