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广饶县丁庄镇南常村的常月俊、常锡伦父子俩用一辆木轮小推车,为国效力、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99年,常月俊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更是深受贫困磨难、饱经沧桑。在万恶的旧社会,他用自制的一辆木轮小推车给富豪人家打工扛活,运庄稼、柴草、盐,推着一家人逃荒要饭,历经千辛万苦。
1926年,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的刘雨辉将《共产党宣言》带到广饶,经刘集支部的广泛宣传,革命真理的种子迅速在广饶大地生根发芽。“咱穷人没法办了,我们走得快了撵上穷,走得慢了叫穷撵上,咱不紧不慢掉到穷窟窿里,也是个穷,就是这个穷命运。你要不想办法,你个人是无法改变的。”时任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说道。年轻的常月俊深受影响,用小推车为县、区的党组织送情报、给养和其它物资,并时常教导自己的子女。194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常月俊机智勇敢的大儿子常锡伦,以这辆小推车掩护身份,踏遍广饶、临淄、寿光、博兴等地,把情报和文件藏在小推车架后面的一个小洞内,外面用泥巴糊起来,躲避敌人的搜查盘问,为县大队和区中队搜集情报,传递信息,侦察敌情,转移伤病员,运送战斗物资,立过功,受过奖。
1947年秋至1948年华东野战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扩充兵源,为淮海战役做准备,组织大参军,在“反蒋保田,保卫饭碗”口号的号召下,解放区的人民踊跃响应,娘送儿,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事例比比皆是。年近五十的常月俊已超过参军年龄未能如愿,老两口心里很着急,革命劳模常大娘时任七个村组成的联防村村主任,她说:“不能当兵,也要为解放全中国出力,共产党号召我们‘翻身不忘支前,支前不忘翻身’,我们为淮海战役多流一滴汗,解放军就少流一滴血。”她亲自送丈夫随华东野战军支前打仗,攻克潍县城,解放济南,扫清战区外围顽敌,为淮海战役作准备。
常月俊也推着这辆小推车转战南北,在昌潍、淄博、济南、莱芜一带随军支前,为华东野战军运送粮草,弹药物资和军需物品,转移伤病员,他冒着枪林弹雨,躲过炮弹的爆炸,在密密麻麻的弹坑中艰难地向前冲,不时有敌机的轮番轰炸,呼啸而过的敌机超低空扫射,刺耳难忍,在攻打潍县城时,交通沟阻挡住部队的前进,常月俊和其他民夫毫不犹豫地把小推车推下沟内,为部队搭起了一座座便桥,部队快速通过,为攻克潍县城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时风雨狂,常月俊为了不让战斗物资受潮湿,毅然脱下长袍夹袄盖在战斗物资上,运送战斗物资时,长长的运输车队最怕遇上敌机的扫射,当时,广饶县每次出常备伕的小推车近千辆,只要有一辆车子被炸,整个车队将面临连锁爆炸,民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设身处地的保护弹药物资,一次在去王村途中遭遇敌机,常月俊将车子藏在芦苇荡中,而他在冰冷的水中冻得浑身发抖,手脚冻得麻木了也一动不动,生怕暴露目标,引来整个车队的灭顶之灾,车队安然无恙,他的肩膀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她顾不得包扎,先检查物资有没有受损,又随车队前进。
常月俊不顾体弱多病,夜以继日,奋勇支前,强忍胃病疼痛和疟疾的折磨,在支前大军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工作,圆满完成了常备伕任务,上级为他记三等功一次,称他的小推车为“功臣车”,奖给三角锦旗一面,飘扬在小推车上。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家家户户收尽了所有铁器、木料和木制品支援大炼钢铁。常月俊的小儿子常景华在假期里领着收料人员要将这辆唯一没收走的木制小推车推走,被老人严斥和责骂一顿,声称这辆车子谁也推不走,要把它留下来世代相传,教育后人。1983年6月29日,他们的后人常耕同志将这辆“功臣车”捐给了广饶县博物馆。目前,这辆小推车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陈列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展厅内。